感恩节虽起源于西方,但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就被推崇了。
没有什么恩惠是理所应当的,唯有怀揣感恩之心去珍惜,且回馈更有价值的东西,才能不负自己、不负他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格外看重“恩情”,以下四大恩惠,定要铭记在心。
时间不能重来,父母亲的背影逐渐佝偻,切不要等他们离开才幡然醒悟。

图:孔子像(明德书院拍摄)
“为亲负米”是“二十四孝”的第五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最疼爱的弟子子路。
年纪尚小之时,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却一点儿米都不剩了。
有孝心的子路突然想起只要翻过几道山就能到亲戚家借点儿米,就能满足父母亲这点儿要求。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硬是走了百里路,从亲戚家中背了一小袋子米回家。
看到父母亲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瞬间忘记了一路的舟车劳顿,心情十分愉悦,邻居们得知此事后纷纷夸赞其是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长大后的子路也如同小时候一般,走百里之外买米回家,奉养双亲。
无论刮风下雨,即便冰天雪地,子路都背着米回家给父母亲做饭。
楚王很是欣赏他的才华,聘他当官,给予他优厚的待遇。
此时的子路腰缠万贯,却感叹:“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韩诗外传》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灯。
从懵懂无知,到胸有丘壑,都必然得益于老师的教导,这便是师者的伟大。
任世界喧嚣,任年华苍老,他们依旧放飞出一个个年轻的梦想。

《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历史典籍对其着墨甚少,但他的弟子却是三国中的主角。
当年荆州刺史刘表亲自登门请庞德公出山,可他却淡漠名利,只想在山中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在荆州的小山之中,教出了诸葛亮、庞统、司马徽等响彻天下之名士。
师者,薪火相传,以星星之火照亮了华夏民族的未来之路。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以一颗芊芊学子之心,谦卑地前行。
人这一辈子会遇见许多人,而大多数都不过是匆匆划过的路人矣。
遍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一生不立后。
而大汉天子汉武帝“金屋藏娇”还未捂热,便娶了卫子夫……
纵观封建王朝帝王的爱情故事,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伉俪情深,深深打动了世人。

图:曲阜(明德书院拍摄)
元朝末年,因白莲教起义,马皇后的父亲不幸卷入命案而死,全家破败。
马皇后侥幸被父亲的好友,濠州有名地主郭子兴所收养,成为其义女。
史料记载,郭子兴念及兄弟情义,对这个义女从小宠爱有加。
不久,他麾下投奔来了一个有勇有谋、眼光不凡的年轻人,此人便是朱元璋。
郭子兴十分看重朱元璋,便将十分疼爱的义女嫁给了他,从此孤苦无依的马皇后便和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家。
年少时期的朱元璋才华横溢,出众非凡,但心性耿直,因此受到了郭子兴的儿子嫉恨。
于是,郭子兴的儿子便在父亲面前进献谗言,挑拨离间,污蔑朱元璋。
郭子兴也不信任朱元璋,于是找个借口便将他关了起来。
马皇后得知后又气愤又心疼,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偷偷给丈夫送去食物。
或许正是这一次死里逃生,朱元璋不想看见自己的妻子忍气吞声,于是正式走上了角逐天下的道路。
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同一天,将他的妻子册封为皇后,自此大明有了一位善良仁爱的马皇后。
朱元璋一生只娶一妻,被世人赞颂,马皇后去世之后,朱元璋也再没有立过任何皇后。
在最难的日子里相依为命,也会在鸡毛蒜皮中温情相守。
夫妻之间,不言谁对不争谁错,更没有谁的付出是理所应当。
除了相互包容、理解、付出之外,真正需要的其实是相互感恩。
人生过半,要照顾好自己,更要珍惜不离不弃的眼前人。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得良师益友,乃人生一大幸事。
从咿呀学语到而立不惑,从天命之年到垂垂老矣,儿时玩伴,学时同窗,老友故交,人生的重要阶段总少不了朋友的陪伴。
鲍叔牙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人士,而管仲却是落寞的贵族之后,家境贫寒。
图:曲阜古典元素(明德书院拍摄)
二人身份悬殊,却成为了极好的朋友。
鲍叔牙很是欣赏管仲的才能,他对管仲非常真诚、宽容,总是在经济上帮助管仲。
旁人都说管仲一事无成,小聪明繁多,让鲍叔牙当心,不要上了管仲的道。
而鲍叔牙却不以为意,淡淡地回答道:“如今只是没有他施展抱负的舞台而已,终有一日能成大器。”
公子小白继承了齐国国君之位成为了齐桓公,鲍叔牙向其举荐管仲,管仲便成为了齐国的国相。
古语云:“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
他能懂你的委屈与难过,知晓你的性格与处事方式,能理解你的不易之处,不会因为一点点矛盾和冲突就突然远离你。
真正的朋友,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倾囊相助,努力帮你渡过难关,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会雪中送炭。
哪怕我们各自都被忙碌的生活侵占,但当真正有难时,才会发现,真正的朋友不会消失。
感恩朋友,在困难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手;感恩朋友,在难过的时候,给一个肩膀依靠。
《弟子规》有云:“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无论是父母的养育之恩,良师的栽培之恩,或是益友的陪伴之恩,都应该铭记,适时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