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行军打仗,或是处理国政,他都要起用大量人才。
因此,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早已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识人之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共七言。
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对人进行了全面考察。
一个人如果不能确立自己的志向,那么将来一定没有什么成就。
一个无志之人,要么庸碌,要么骑墙。

若是是非观模糊,立场和原则也必定跟着模糊,在危难关头,往往就是那根墙头草,随风飘摇。
如同吕布,哪怕有稀世之本领,只有离之愈远,才愈安全。
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有通权达变之能。
同时因为情况紧急,所以在这些策略中,可以窥伺到他最真实的一面。
判断人的见识格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他面对问题所能提供的解决之道。
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会做事,终究不过只是个对社会无害之人。
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一定是能够为改善社会、改善身边环境出谋划策的人。
很多人虽然说很有一套,但是实践起来却全然不一。

见识高超的人,一定是能够切实为社会、环境出谋划策的人。
只会读书的人,只能夸夸其谈,对实际问题夸夸其谈,全无对策。
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破解难关。
而真正有勇之人,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
人的本性往往藏得深,这时可以用酒打开对方心扉,使他倾吐内心真实的自我。
如果一个人喝醉后,性情与平常相比,发生360度大转弯,必需慎交。
比如温文尔雅之人,醉酒之后行为狂乱,说明这个人平时戴的面具颇深。
倘若酒后的行为与平日里待人待物的表现相差无几,说明其平时就活得坦率,很是真实
考察人的信用程度,可以委托对方为自己办一件事,在此事上来观察其言行举止,可通过两个标准来判断其守信程度。
第一,是否能说到做到,如果说到也做到,便可视为信足之人。

第二,嘴上答应,但在行动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期将事情办成,而此时,若他能诚意致歉,坦诚不足或过错之处,甚至能提出补救方法,也可视为信足之人。
相反,如若事情没办成,还寻找各种冠冕堂皇之词,为自己开脱,则判定此人为信不足之人。
虽然诸葛亮的识人之法已经提出了一千多年,却一点也不过时。
其高明之处,远胜于诸多心理学著作,实为工作、社交与识人之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