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下雨无忧。”
摒弃循规蹈矩,打破固有习惯,另辟蹊径,才能拥有破局的机会。
在监狱图书馆刑满50年载的布鲁斯,为了不离开这个地方,竟然选择伤害自己的狱友,继续以犯罪为由留在了监狱。
听起来是那么的荒唐,细细一想就同“温水煮青蛙”,是一个道理吧。
刚开始,在这里落网,对这里充满了痛恨,后来逐渐习惯,最终甚至乐在其中。
或许,一开始的痛恨里也充斥着想要走出去的“勇敢的心”,可是“习惯”渐渐来袭。
习惯可是个不好对付的强有力的敌人,逐步吞噬了所有抵抗,可能会觉得抵抗太累了,还是得过且过选择安逸吧。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解释为:人们长时间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的安逸而不想作出改变。
而历史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若是将人带到比较险恶的环境中,经历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变得成熟。
徐霞客,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出生于江阴有名的富庶之家,被世人称为“千古奇人”。
自古以来,人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读书的终极目标。
徐霞客的父亲自然希望他的儿子也能走上这一条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道路。
当所有人都在皓首穷经,以登科及第为正道时,徐霞客却无意功名,另辟蹊径,走上了“闯四方”的大道。
他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布2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了大半个中国。
他推翻了“岷山导江”的说法,论证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
他记录了云南苍山雪线,为如今研究云贵地区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将30年的考察经历撰写成了近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而本书开篇之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徐霞客原本也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富庶生活,循规蹈矩的按照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
可他却用自己的两条腿,丈量了中国的大片山水,探索了未知的自然奥秘,留下了不朽丰碑。
他鼓励着人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走出井底之蛙的处境,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害怕去发现新的自我。
当心力交瘁,走到生命的结尾之时,也足以傲视人生,告诉世人,这辈子足矣!
这个时候,人们充满着斗志,锋芒毕露,有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莽勇。
切不要因为如今一时的安稳、舒适,便将身体里的一腔孤勇消之殆尽。
从安逸的泥沼里挣脱出来,去探索新事物,挑战不可能,无论年纪多大,身体里都会有一份热血在发烫。
意思是说,事物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必然有变化,有变化则能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
当发生变化的短期内,怯懦者可能会不太适应,甚至选择逃避。
而勇者却能欣然迎接挑战,能够及时抓住上天赐予的“橄榄枝”。

我们都知道,现如今全中国跑得最快的男人,非苏炳添莫属。
在去年的东京奥运会期间,苏炳添以9秒83的好成绩,在100米赛道上创造了历史。
他,成为了首位闯入奥运会100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亚洲短跑运动员,通常会在26岁到28岁之间选择退役,随着岁月的流逝,身体的机能自然比不上年轻的选手。
在这之前,苏炳添的师兄,拥有“小刘翔”之称的梁嘉鸿,在25岁那年也选择了退役。
对于苏炳添来说,在任何时间选择退役,都不会有人苛责他。
但对于苏炳添,每一个0.01秒都是在挑战身体的极限,都是需要攀爬一遍又一遍的险峰。
通过无数次的挑战,苏炳添打破了世人对于“黄种人在田径项目上不占优势”的偏见,也证明了32岁只是一个数字,并不是他的极限。
鲁迅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所以奇迹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挑战,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世界变化很快,快到人们曾经耗费时力积攒的经验,到头来变成了时代前进的牺牲品。
人生没有不变的优势,过去成就你的,现在可能会毁掉你。
一个人如果只做擅长的事情,等待他的,只有被生活的列车远远抛在脑后。
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劳永逸,习惯做擅长的事,只会让人心安理得的在原地踏步。
到头来,只能让前进的道路越走越窄,逐渐将自己逼进死胡同。
人们做擅长的事情的确会上瘾,这种“瘾”来自于过程的轻松、不用担心以及完美结局的成就感。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不擅长”,只不过是对未知的恐惧,只不过是自我设限的框架,羁绊了前进的步伐。
试着去尝试接受新事物,并没有那么困难,或许在生活的某一个角落,它会给你不期而遇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