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可这世间总有人在等:等夏天的雨,等冬天的雪,等有空再说,等能再相逢......
殊不知,一句挂在嘴边的“再等等”,是造就人生一次次遗憾的罪魁祸首。
高尔基在《童年》里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纵使是谁都无法拉住时间的快车,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珍惜时间。
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生活、美化生活、享受生活,缔造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不教一日闲过”,是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座右铭,他写下这六个大字挂在墙上,用以自勉。
即便已经鲐过之年,依然笔耕不辍,每日至少作画五幅,才肯休息。
曾有一次,齐白石老人过生日,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一时间门庭若市。
等送走客人,已经是深夜了,他很是疲惫,便伴着夜色休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齐白石早饭都顾不上,便急步走向画室。
可这位老人执拗得很,硬是不肯,直到画完五幅,才不舍地离开画室,跟着家人去吃早饭。
饭后,他又急匆匆地走到画室作画,家人怕他累着,又耐心劝他:“不是刚才才作画五幅?怎么现在还画?”
齐白石笑道:“昨日因过生日,没能作画,今天多画几幅,以补昨日的闲过。”
他将每一天的醒来,都当做新的开始,将每一天的工作结束,都当成“不教一日闲过”的胜利。
正因为如此珍惜点滴逝去的光阴,才有了他在国画上如此高的造诣。
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国画大师,人生成就如此辉煌,尚且惜时如金,着实令人感动又敬佩、惭愧再惭愧。
如果把比黄金还要宝贵的光阴淹没在一地鸡毛的琐碎中,也太令人咋舌了。
那就带上岳武穆“莫等闲”的坚决,像杨绛那样“每天进步一点点”,走出毛泽东般“只争朝夕”的姿态。
以“今日之事今日毕”的态度应对人生,就算是时光也拿你没办法。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中说:“我知道机会溜走的真正原因,就是在采取行动时,我却在毫无必要地拖延。”
人生没有太多的机会去等待,也许曾经有过很多机会摆在我们面前,由于一句“再看看”,而轻易地从身边溜走。
常常想起马云说过的那句话,“面对新的机遇,很多人都经历过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很明显,马云自己并不在这“很多人”之中,当机遇悄然降临,他懂得把握,懂得行动,先人一步赚到了第一桶金。
马云经历过三次高考,第三次高考的总分依然达不到录取的分数线,但好在他英语突出,被杭州师范学院降分录取。
也正因为英语成绩优秀,马云在大学生涯之中当选过学生会主席,还蝉联过杭州市学联主席。
1988年,大学毕业的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担任英文和国际贸易讲师。
他讲课风趣幽默,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也正因此,找他翻译的人非常多,于是马云创立了海博翻译社。
在任教期间,马云结识了他人生中的一位贵人——来自西雅图的外教比尔。
比尔常常同马云聊关于互联网的话题,对于这种尚未在中国出现的新鲜事物,马云非常地感兴趣。
他认为,这是个创业的好方向,从那时起便开始寻找与互联网相关的创业机会。
1995年,马云以翻译的身份去到洛杉矶洽谈一个投资项目,这一次出国让马云获得了进一步了解互联网的机会。
于是,在翻译工作结束后,马云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拜访老朋友比尔,随后比尔带他参观了一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回国后,马云的互联网创业之火已经熊熊的燃烧起来了,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东拼西凑,凑了两万元开始了他的互联网创业之路。
马云的这个创业开局需要极大的勇气,一方面借钱白手起家,另一方面辞去了铁饭碗的工作,这个险即便是现在也少有人敢去冒。
1995年5月,中国黄页正式上线,此时距离中国能上网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真正的起点。
其实,大多数人和马云的起点并没有什么差异,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起点远高于他。
他有一颗上进的心,这种上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敏锐的时代嗅觉,也就是把握机遇的嗅觉。
当年马云找雷军投资,雷军觉得马云的想法太过于天马行空而拒绝了他。
后来马云成功了,雷军懊悔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有机会一定要试试,其实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
把握行动,抓住机会,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等待,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随波逐流者,只能有人云亦云的思索,千万不要试图用别人的想法武装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机会到来之前,请努力充实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
趁现在,珍惜时光、抓住机遇,把握出现在生命里的每一次闪光……
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去突破人生的一个个境界。
时不待我,时刻保持奋进的力量,才能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人生的“最高领奖台”。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保持奋进力量的源泉,能够激发人们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作为“国学商道课程专家”,明德书院建议各位企业家、爱好国学的高净值人士,以文化武装自己,成为一个有底蕴、有内涵,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的人。
比如,国学中有历经千载依然帮助各界企业家在商战中不战而胜的《孙子兵法》。
有自问世以来,便成为历代君王必修的参考书;政要、经营案头必备的《资治通鉴》。
有帮助企业建设制度及执行制度,强调术、法、势的管理之道的《法家智慧》。
还有以古代人才学理论,对当代人物品鉴的偏颇提出一套完整的辨人识才的方法、原则的《人物志》。
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国企业家要做的就是让世界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来理解和对待中国。
而达成这个理想,企业家要做的就是将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渗透到企业当中。
以文化滋养企业,西方商业文明给不了的答案,需要这一代中国人交出满意的答卷,需要崛起于本土的中国企业家带上这个答案走向世界。
明德书院希望更多的企业家主动投入到国学文化的学习当中,以圣贤智慧经营企业,让世界看到闪烁的中华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