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十三朝古都,拥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中国的文教中心。
历史上,洛阳和长安一样,都是有名的文化古都,充满着许多神秘的色彩,让人心驰神往。它既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点,夏、商、西周都在这里建都。
总之,洛阳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想要了解历史,感受兴衰之变,洛阳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城市。
4月28日-30日,明德书院带领国学总裁班十三期的学员们走进“神都”洛阳,跟随河北党校丁万明教授研修《资治通鉴的修身与领导韬略》,开启一段专注于修心、开智的国学商道游学之旅。
见证历史,憧憬未来
清风拂面,花香扑鼻。此时,洛阳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好时节。洛阳牡丹园所在区域为洛阳牡丹的原生地,是隋朝西苑、唐朝神都园的旧址,也是中国最早的牡丹种植区。
刘禹锡还毫不夸张地赞叹过洛阳城内的牡丹花,并留下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样的名句。
走进洛阳牡丹园,远观牡丹花田万紫千红,灿若云霞;近赏牡丹风姿卓越,艳冠群芳。置身于这样的花海,与同窗尽览繁锦,也别有一番风味。
参观完花开壮丽的牡丹园后,明德书院一行来到了龙门石窟,与丁万明教授成功会面。
一走进石窟,丁万明教授便滔滔不绝地为学员们讲解石窟里宏伟的立柱、壁画,他说:“这些古老的图景,原本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佛教思想,现如今已然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折射出了华夏民族悠久、光荣,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是我们民族最为珍贵的艺术宝藏。”
作为中国古代大型岩刻艺术的代表之一,龙门石窟以其雄伟壮阔的建筑结构、丰富多彩的壁画和奇巧的底座浮雕而著称于世,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
站在让人心醉神迷的壁画前,明德书院衷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去珍惜和传承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的美丽长存于世界,也让艺术、文化代代相传。
下午,明德书院一行来到了堪称洛阳文化地标的洛阳博物馆。
孔子说:“死者如水。”面对着时间的无情,我们无法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先辈联系,所以“博物馆”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才更加深刻。
它就像是一条历史长河,将一段段沉睡在历史中的璀璨时光,再次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本次洛阳游学之旅,明德书院特邀百家讲坛《评说<资治通鉴>》主讲人、河北党校丁万明教授为国学总裁班十三期学员讲授《资治通鉴的修身与领导韬略》。
课堂上,丁万明教授将《资治通鉴》中生动的历史案例呈现在学员面前,并结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引申出企业家的治企之道。
有句老话说得好,“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是文化的土壤,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国民认同感的来源,关乎人的志向、格局、智慧。
中国浩瀚的历史中饱含着中华人民安身立命的丰富经验以及实践智慧,深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发展历史、书写历史。
“一个人如果读了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名著,他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做人的格局和境界会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这个人的一生”,丁万明教授如是说道。
“作为企业家,治理一个企业就像治理一个国家,《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领导者的才能也非常关键,常常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
明德书院认为,将历史人物、事件照进现实,以史为鉴,方可一通百通,企业家若能站在不同角度剖析人性,找到历史的规律,根据制度的演变,窥得其中的道理,进而化生为自己的智慧,拥有历史的眼光,久而久之自然临危不乱,遇敌从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资治通鉴》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情学问、处世绝学”,是企业家提升自我的重要参考。
时间匆匆如流水,三天两夜的洛阳游学之旅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不过,不要担心,故事并未完结。
山一程,水一程,永远期待我们的下一程!